我國調節閥工業生產的起步較晚。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制單座閥、雙座閥等產品,主要是仿制前蘇聯的產品。由于機械工業落后,機械加工精度,因此,產品泄漏量較大,但尚能滿足當時工業生產過程的一般控制要求。70 年代開始,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,工業過程控制要求的提高,一些控制閥產品已不能適應生產過程控制的要求,例如對高壓力、高壓降、低溫、高溫和腐蝕等介質的控制要求。為此,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在引進設備的同時,也引進了一些調節閥,例如帶平衡閥芯的套筒閥、偏心旋轉閥等,為國內的統計局閥制造廠商指明了開發方向。因此,70年代后期,一些制造廠已開始仿制偏心旋轉閥等產品。80年代開始,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和落實,一些調節閥制造廠引進了國外著名調節閥廠商的技術和產品,使我國調節閥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。例如,生產出各種類型的套筒閥、偏心旋轉閥,并開始研制精小型調節閥。隨著大型電站等工業項目的進行,也研制了各種電液執行機構、長行程執行機構等執行機構,以適應大推力和大推力矩、長行程等控制要求。90年代開始,我國的調節閥工業也在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后開始飛速發展,一些合資和外資的調節閥生產廠相繼生產有特色的產品,填補了一些特殊工業控制的空白,使我國調節閥工業的水平大大提高,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。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應用,在21世紀初,采用現場總線技術的調節閥產品問世,國外一些現場總線的調節閥和相關的產品,例如智能閥門定位器等,開始在國內一些新建工程中應用,國內一些廠商也開始研制有關產品。